打从“炒作”这个手段被越来越广泛地利用之后,图书也未能逃脱被“炒”的命运。
对图书之“炒”法大概有这么几种:一是“未切菜先炒”,书稿还没完成,就吆五喝六地开始“炒”上了;二是“未出锅大炒”,还不知书稿在编校印哪个环节上周转,便大作文章进行“推介”;三是“一上桌猛炒”,刚一见样书,就利用各种媒体不管不顾一通猛吹;四是“买地盘自炒”,花钱买块版面,把要“炒”的书统统列上“排行榜”……
不少书,被“炒”得叫人不由想翻一翻,可一翻,根本不是那回事儿!难怪有知情人说,他们不是按已销的书排行,而是按想销的书排行。再看看那些“排行榜”,老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在吆喝,屡屡让人失望,谁还会再去上当?
细想想也是,图书终究不同于一般的商品,许多图书都有它特定的读者群,适当的“炒作”固然会有所帮助,但并非一“炒”就灵,对书的“炒作”,似乎远不如“炒作”别的商品有效。
可是,为什么市场上对图书仍是不知选择地“炒作”不断呢?说白了,就是为利所驱。
灾际上,除了那些拿买书装样子、当幌子的假读书人,除了那些不知该读啥、一味赶时髦者,真正读书的又怎么会上那些“炒作者”的当?以单纯赢利为目的而不加选择地乱“炒”,且不说玷污了图书的圣洁,即使从单纯的逐利来说,长此以往,也一定会适得其反的。